『 如何高效读完一本书?』-《海绵阅读法》

『 如何高效读完一本书?』-《海绵阅读法》

读书是一件高复利的事。

有读书习惯和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在认知上会逐渐形成差距。而会读书的人和死读书的人,又会形成更大的差距。

那么,该如何高效地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从本质上说,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存在差距。这个差距越大,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比如包法利夫人,她心中的爱情应该无限美好,可现实却充满无趣,最终只能走向悲剧。

又比如有些人耗费巨大资源设计出一款产品,但却没人买单。是因为他们认为的“好东西”在被人眼里或许一文不值。

那么,该如何拉进与真实世界的距离?

和现实世界去交互、去实践、去犯错,然后慢慢修正自己。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而读书便是向他人吸取经验最快捷,也是最经济的方式。世界很大,大到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完全看清楚,但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中。

我们这一生要做的事:便是处理好自己这个小世界里不断冒出来的问题。

而每一本书,都能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与你相关,有些你并不感兴趣。比如下面这个框架,就是这本书能够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问题架构)

每一本书都对应能够解决的问题,便是我们读这本书的动机和兴趣的来源。

读书的方法了解了为什么要读书之后,我们会面临第二个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

结合书里的内容,我把它整理成五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动机这一步决定我们要不要读这一本书

第二步:了解框架简单翻一翻、看一看它的前言、目录或者其他简介,来大致了解这本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这一步决定我们是速读还是精度。

第三步:理清架构通读一遍后,按照原书的章节框架,整理成整本书的内容架构。

比如这一本就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架构:

(本书的解构图)

这一步让这本书的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第四步:重构框架根据上一步的框架,回顾读完第一遍后的内容。如果不是很清晰,建议再读一遍。 回顾过程中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二次思考,基于自己的思考重新梳理出一个新的框架:

(本书的重构图)

一本书的内容本质上是作者基于自身经历总结出的观点,你可能读懂了,但它暂时还不属于你。只有经过二次加工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关联,才能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所以这一步,就是让书里的观点变成我们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刻意练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尝试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关联,并试着用它去解决。无数次记忆和复习也比不上一次实践。

如何学以致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践、学以致用?

书里说:

旧的我 + 书中的启发 = 新的我。

但受到启发的这个新的我如果不能及时留住,很快就会重新变回旧的我。 因为我们刚读完一本书之后形成的记忆只是短期记忆,这些记忆大约会在一天后被遗忘70%,一个月后被遗忘80%。

如何强化这些记忆,让它们不被遗忘?那就是把它们互相关联,最终形成知识体系。

比如这样一串数字: 133589101031 。如何把它长期记住?一种方法是重复读很多遍直至让它形成大脑的肌肉记忆,但这个方法费时也费力。更有效的方法是在各个数字之间找到关联,比如其实刚刚这一串数字之间的差,就是今天的日期,你只要记住记忆开头的这个1,后面的就能推出来。

零散的知识点也一样,我们在头脑里把它整理成一张互相关联的网,就能形成你的知识体系。只要问题与体系中的某个点相关,整个知识体系都能被快速提取出来。

如何把单个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这需要另外一项技能:做笔记。

关于如何高效做笔记,书里有详细介绍,我也会在接下来做更详细的讲解。

本书作者李小墨,是一位资深的自媒体创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阅读和创作经历,把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 难以养成读书习惯、读书速度慢、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做笔记、读完无法学以致用,甚至怎么通过读书赚钱等等 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解答,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读书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海绵阅读法》

《海绵阅读法》作 者:李小墨出版年:2023.9分 类:个人成长越有用的东西往往就越难,学会越难的技能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就是容忍自己的讨厌。——来自 @不略

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和时代关系不大,看它反馈给的东西能不能帮助你拉进和世界的距离。有些毫不符合事实逻辑的书,会让你看错这个世界,最终付出代价。

相关推荐

菠甾醇,98%价格 厂家:湖州展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哔哩哔哩怎么缓存视频-3DM软件
英雄联盟走a怪是谁_(lol走a怪是哪个队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