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纹解锁的画

用指纹解锁的画

▲ 图片来自网络

“猫戏蝴蝶”是绘画史里非常受欢迎的美好题材,因 “猫蝶”的谐音为“耄耋”,而“耄耋”通常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耄耋图”在古代绘画中 寓意着健康长寿,常为祝寿而作。

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耄耋图”。

▲清 周揖 指画猫蝶图 河南博物院藏

仔细看这幅画的款识里,落有 “指头画”三个字,标明了这幅画独特的趣味性——画中有声有色的跃动和线条里蕴含的生命感,竟然不是用毛笔画出来的,而是用手指头。

用手指作画,听起来可能不像是中国画里的正统路线,甚至还有点江湖杂耍的意味,如果你们听说过还有用舌头、头发甚至屁股等令人瞠目结舌的作画方式,就知道对艺术家来讲,艺术的形式和境界是无穷尽的,大千世界,万类霜天,每一种绘画方式都是妙不可言的存在。

倘若把中国画比喻成电影,那么“ 指画 ”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众题材。 以手指、手掌、手指甲代笔在宣纸上纵横涂抹在 清代中期的画坛上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还形成了独立的艺术流派——“ 指头画派”。同那个画风标新立异的“扬州八怪”一样,是活跃于清代“正宗”画派以外极富个性的热门派系。

孙机先生曾将古物比作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的透镜,可以用它们“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其实无论是器物还是书画都是折射时代精神最好的证明,它们无不暗藏着艺术的来路和去路……

▲清 翁仁指画《和合二仙》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

指画的开宗立派离我们并不算遥远,仅有三百年,但指画的诞生并非出其不意,若要顺着它的演进脉络往深处走,可以途经唐代、汉代,甚至直达远古。要知道,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起点就是从“手”的进化开始的。手指作为人体最灵巧的器官,在没有笔的时代,必然成为最便利、直接和理想的作画工具。

在带有远古记忆的原始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和手指一样宽度的点、线,透射着一缕野性的能量,那便是原始艺匠用手蘸取矿物质颜料勾勒涂抹而成的,我们暂且将这些带有指画痕迹的原始艺术视为最早的“指画”,不过它们和我们今天所讲的指墨艺术作品截然不同。古代先民用手去亲近万物去挖掘、表现、创造美的过程很像孩童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他们兴奋地激发着所有的生命潜能,一不小心就揭开了艺术史的崭新篇章。

按照艺术的进化论来讲,艺术有缘起,有发展,“指画”最终成为独立品牌当然是建立在艺术的渐变和积累之上,这其中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历代奠基者的经历中。

▲ 清 显庭指画蟹图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请横屏观看)

首先介绍一位古代的老熟人: 东汉时期的张衡(河南南阳人),没错,就是那个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发明地动仪的天文学泰斗。在张衡繁忙的科研生涯里,发明创造不是全部,文理兼优的他,在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因此他还有另一个隐藏身份——被科学事业耽误的画家,重要的是, 他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指画画家!并且他用的还是脚指头!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录有一则传说,讲的是张衡在建州府任职期间,听闻蒲城县山中有只名叫“骇神”的怪兽,豕身人首,样貌丑恶,连鬼都讨厌它,但它还总不知趣的出没于水潭边山石旁,但是它有一个弱点:怕被人画像。张衡对此很感兴趣,决定跑去一睹究竟,顺便挑战一下骇神的底线。可怪兽看到有人携笔而来,便躲着迟迟不现身,张衡随即丢掉纸笔,待怪兽放松警惕再次出现,他不动声色的悄然用脚趾蘸墨将怪兽画了下来。

上述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无足轻重,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关于指墨艺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起点。只是更多学者愿意把指画的 起始坐标落在唐代,或许那是个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开端。

▲ 清 文焯指画人物图 河南博物院藏

唐代是中华文明链条上文学艺术的黄金期,它开朗、璀璨、旷达的精神气质成就了许多旷古绝今的时代名人。在这个拥有李白、杜甫的时代,仿佛空气里都冒着文艺的光, 而真正意义上的以手代笔辅助作画正是出现在此时。只是,在当时,极少人能懂这种作画方式,在众人眼里,它似乎是一种耳目一新甚至超越时代的冷门绝技,令人惊诧。

走在时代最前沿的领军人物是 中国水墨山水画创始人之一,张璪。

和唐代其他画家相比,张璪 (江苏苏州人)是一个极富仪式感的画家,自带一套神乎其神的作画流程,唐代文学家符载曾在一场聚会中有幸得见张璪作画,并将此事记录在 《观张员外画松石序》里,那是一段万分生动的可视化记载,一整段读下来,身历其境,如同和作者并肩观摩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气功表演——张璪的开场poss是:“箕坐鼓气,神机始发”,也就是他要先坐在地上运气,待心神既定时机已至便起身挥墨,那架势“若流电傲空,惊飚戾天…… 毫飞墨喷, 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 简直忘乎所以,情不可遏!

张璪的血液里仿佛奔跑着一股类似酒精的烈性,他自由、率性、忘我、决然地构筑着他的艺术世界,好像这超乎常人的另类画法源自于张璪一点都不意外。在这里“ 捽掌如裂”,可以理解为 用手掌着墨着色或者是 用手去涂抹修改作品。

张璪还凭借同系列作画技法成功劝退过一位杰出的同行——毕宏 (河南偃师人)。毕宏与张璪同擅画古松,且闻名于唐代,但当他视觉膜拜过张璪“唯用秃笔,或 以手摸绢素”的作画过程后,被张璪这闻所未闻的创意画法暴击。

毕宏瞬间变成了仰望者,他请教张璪:您这是什么操作?张璪答:“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来讲就是艺术创作源于大自然,又与画者心绪相接,技法则是通向自我的征途。这八个大字是流传至为深远的纲领性美学观念,也是研习中国画的硬核画论,这简明扼要的几个字让毕宏对张璪从精神仰慕直奔心灵朝圣,足见自己与张璪的距离,于是毕宏搁笔。

此外唐代画家 王洽也有“以墨泼纸素…… 脚蹴手抹”的记载,但这些都仅仅是 用手或脚辅佐创作的特殊手段,充满着不可复制的偶然。

▲ 民国 吴寿昌指画竹图轴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

后来,岁月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流去,艺术家们似乎丧失了探知指画技法的渠道,或者没有认识到指画存在的价值。总之在漫长的时间里,指画的讯息如熄灭的火光,化作一缕清烟,风一吹,不见了踪影。

再后来呢?远去的一切又都回来了。

当中国画的笔墨、生机、神采、意境在历代画家的画卷上完成了一场又一场革命之后,辗转延续至明清时期的画坛,层出不穷的画派可谓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他们各行其道,花样百出,总能让我想起金庸的武侠世界,空山绝谷之间不知道有多少绝顶高手隐没其间,修炼武功绝学,创建门派,立足天下,惊艳四方。

而富商巨贾对艺术的赞助加速了艺术市场的蓬勃,他们乐此不疲的为艺术买单,喂饱了许多画家的钱包,也刺激着画家们争先恐后的去探寻中国画更多的可能,自觉不自觉的都在追求一种“与众不同”。

指画也获得了成长的土壤,在中国画的大花园里长出了新的根须——迎来了为它正式开宗立派并带它走向辉煌的掌门, 高其佩(辽宁铁岭人)。

很多人认为,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天才的特质,审美的规律和法则会给天才戴上镣铐,鹤立鸡群的他们往往无法忍受平淡无奇。高其佩自八岁学画,就迅速陷入了对艺术的痴迷,他不想将自己的画风早早地纳入一条狭窄和固定的轨道,自幼便怀有“创匠”之心,对另辟蹊径有着强烈的执念。

▲高其佩 指画山水人物图轴 安阳博物馆藏

可以说高其佩带着自成一家的渴盼与抱负度过了整个青春期,终于在弱冠之年,织结出了一场精致的梦!

梦里,高其佩被一老者引至土室,室内四壁挂满了精致的画作,每张画都能唤起他临摹的冲动,但屋子里仅有清水一盂,他只能用手蘸水临写,不想,竟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梦醒之后,他仿照梦中的样子,试着以手蘸墨作画——墨的色泽、芬芳经由他的指尖、手掌渗透到纸页上,张弛、立体、流畅,他感到了一种挣脱枷锁的轻松。那一刻他如迷航的水手刹那间遥望到久违的陆地线一样……

这场神秘的梦被高其佩视为通往理想的绳梯,被记录在高其佩的裔孙高秉所著的 《指头画说》里,高其佩还有一枚钤用的闲章为“ 画从梦授,梦自心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高其佩 指画怒容钟馗图 台北故宫藏

那么高其佩与指画的机缘真的是从梦中来的吗?我想答案就在大家心里。

事实上,有学者指出明末书法家傅山、清初广东画家吴韦均有指画作品留存,就连顺治帝也在万机之暇尝试过用指纹画牛,这些人的作品都有可能进入高其佩的视野,成为他灵感的来源。

▲高其佩 指画龙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想要抵达理想的峰顶,要攀爬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少,在那场梦到来之前,在仿佛有神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之前,我相信高其佩已经谙习指画就像熟悉自己的脉搏一样,而他的确经历过无数次刻苦的尝试和钻研,甚至到了“甲残至吮血,日频烧烛”的程度,指画的眉目才逐渐清晰起来。

▲高其佩 松鹰图 旅顺博物馆藏

指画在高其佩这里羽化成蝶,成为中国画新的生命和力量,吸引无数粉丝的狂热和追捧,与高其佩的学问、修养、阅历和胸襟是分不开的。

▲高其佩 猛虎图 旅顺博物馆藏

金钱、权力、名声、地位这些东西大概都不能使高其佩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圆满,即使他曾一度位居高官,攀附者比比皆是,但他从来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性格随和又广结善缘,不曾拒绝过任何一位请画者,但是若有人送上名贵的纸张,他会换普通纸张作画,再将原纸送回,他说自己的画不堪践踏太好的东西,他谦逊自持,从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可以做为礼物赠予他人,还告诫子孙万万不可用他的画当作干谒的礼品。

高其佩曾说他选择指画是因“ 笔有痕故舍之”,不得不说他的生命品格和他的画一样纯粹!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期许正是指画所呈现出的率真、挚朴。在他的带领下,清代从事指画创作而得名者已逾百人,甚而“扬州八怪”中的多数人也都直接受到高其佩的影响,他们共同传递着画脉,直到今天,无数的后来者自愿在指画的谱系中添上自己的笔墨,包括当代艺术巨擘 潘天寿,亦是继承和发扬指画的中间力量。

▲当代 潘天寿鹤与寒梅共岁华 潘天寿纪念馆

对指画家而言手上的墨就如高速旋转的陀螺,手则是那呼啸的鞭影,他们将日夜之千念,朝夕之万感,全部托付于指尖,在他们手的起落间,我们望见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中国艺术的历久弥新……

尽管不断有人认为指画是旁门左道,然而李白有诗言“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言”他醉的自得其乐,那指画的趣味又何须道与外人传呢。

参考文献:

1. 高秉《指头画说》【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21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

3.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4. 杨仁凯《中国画家丛书·高其佩》【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 文蔚《中国指画源流个案与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文字:小曼小曼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书画库助理保管员,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艺术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不爱写论文,只想讲故事。

插画:大鹏大鹏

一个平平无奇的插画师。

为我们优秀的原创作者小曼点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国际足联公布女足世界杯最新数据统计
水上芭蕾又称什么?附水上芭蕾别称和表演形式
dnf安图恩20人副本(DNF新晋20人副本安图恩:全程攻略解析)